半岛体育,半岛体育官方网站,半岛体育APP下载/半岛体育官方网站[永久网址:363050.com]半岛集团旗下半岛app,全方面涵盖半岛体育、半岛、半岛电竞、半岛、半岛棋牌、半岛体育官网,半岛体育登录入口,半岛体育官方网站,半岛最新入口,半岛下注,半岛投注等热门游戏。玩法多,存款提款快。欢迎下载最新版本半岛体育app或访问半岛网页版尽享极致体验,每日每场皆有奖,福利惊喜送不停!
牟平恤养院,当地人都称其为万字会(卍字会),是当初牟平红卍字会下设的一个慈善机构,位于牟平城内东楼路39号。占地面积7522平方米,建筑面积8181平方米。1987年被确定为烟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确定为省级优秀历史建筑。2006年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牟平恤养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牟平恤养院的成因要追溯到1920年,世界红卍字会于济南成立,其成员是国内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工商人士、文人和官员。旨在创办一个业务范围比国际红卍字会更全面的慈善救济组织,以期为中国和世界人民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使命。1922年世界红卍字会总部迁往北京,在内务部立案,定名为“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此后全国各地成立了多个分会,牟平红卍字会便是其中之一。
牟平红卍字会于1927年6月成立,主要慈善活动分为临时慈善事业和永久慈善事业两类。其永久慈善事业指常年开办有固定场所的慈善机构。其时,烟台市(现芝罘区)已于1929年率先成立了恤养院,此举为牟平树立了榜样。于是,曹承虔等人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创办一处永久性慈善组织——牟平恤养院。当时全国只有烟台一处恤养院,为缓解自身的救恤压力,烟台红卍字会也极希望并大力支持牟平创办恤养院。牟平恤养院开业之日,烟台恤养院就送来了20名孤儿。
曹承虔他们先是花大洋一万二千元,在牟平城里常家巷购买了著名富商常大兴商号的四十九间房子,同年城厢南门里地主德记捐地十四亩,作为建筑恤养院的基地。牟平红卍字会确定恤养院“救济区域,以鲁东为范围,建筑宏伟,以广容纳之量”。常家巷的基地显然范围过小,且又分散。于是便移址城东,孙成甫个人捐地12亩多,红卍字会购地5亩多,共计18亩,作为建筑恤养院的新基地。他们请人设计了建筑图纸,预计全部工程分三期完成,基金50万元。在募集了17万元启动资金后,第一期建筑于1929年春动议兴建,1933年春动工,冬初落成。
牟平恤养院的资金主要来自捐助。烟台开埠较早,工商外贸经济的发展,为牟平孕育出了一大批士绅和资本家,牟平恤养院的创办和运行,多得益于他们的慷慨解囊。其中号称中国北方“染料大王”的牟平首富张颜山一人就捐赠了15万元。
当时世界红卍字会下属的分会,在全国有400多处,而创办起恤养院的,除了烟台,第二个就是牟平。尽管1938年后北京、天津、济南、沈阳几个大城市又陆续办起了恤养院,但其规模和硬件建设都远不能和牟平恤养院相比。恤养院落成典礼,是全国慈善界轰动一时的盛事,与会者有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和社会名流,全国各红卍字会均派代表参加,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董事长兼北京红卍字会会长熊希令先生亲自参加,并发表了讲话。
牟平恤养院建立后,基本按照烟台恤养院的模式设置了领导机构和科室。领导机构是董事会,董事长曹承虔,副董事长为牟平顺正里人贺寰虔,监察是牟平龙泉镇尤家泊子村人尤至道,院长由贺寰虔兼任。下设三个科:事务科、教务科、家务科,全院职工共37名。
在业务上,把红卍字会所办的恤产、恤羸、因利等事务全部接收过来,又增加了育婴、育孤部,主要是收养遗弃婴儿。恤养院大门左侧,设接婴屉一个,屉后连接一个铜铃,送来婴儿装在屉内,办公人员听到铃响,即可把婴儿接收,同时发给捡送婴儿者两元钱。送来的弃婴多不知父母姓名,注册时,男婴赠姓“牟”,女婴赠姓“宁”,姓名间用抚、育、慈、养、训、恤、善等字作衬。婴儿四至五岁入幼稚园,八岁上小学,小学毕业后,能升学的升学,不能升学的,留院学习工艺,十八岁出院;恤产部,临产或已产的贫困妇女,凡属到院中申请并经调查核实的,均可登记领取补助,每人发抚恤金十元,小米十斤,十分困难者发两期;恤羸部,收留鳏寡孤独老人,常年抚养;因利部,仿照红卍字会规定,扶助无本经营的商贩,每次借款十元,每天还款一元,十天还清,仍有困难准其再借。
建院之初,恤养院资金相对充裕,运行比较平稳,饮食、卫生、体育活动都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宿舍、卫生和日常用品都正规且充足。恤养院还置办了一些体育器械和游艺设备。为防止以后,也为收养的孤儿将来能有一门吃饭的手艺,恤养院又相继设立了工艺、农业两部。农业部解决吃粮问题,在本县高陵等村购买了三百亩地,出租给附近的农民,每年收租一千余升。工艺部设纺织、机电等六个车间,所产的布类、鞋袜类以及加工的粮油,基本自产自用,比较优质的产品向社会推销。此举也为他们在经济上从单纯的依赖捐助,向捐助与自给相结合,再到以自给自足为主的方向过渡。
1938年2月,日寇侵占了牟平,由于日军实行经济封锁,不能外出筹措经费,主要经济来源断绝,恤养院的运行从此陷入了困境。曹承虔、贺寰虔、王心斋等人一面想方设法继续募捐,一面节衣缩食渡过难关。
抗战胜利后,国内解放战争期间,恤养院吃粮更加困难,到了连糠菜都不能自给的程度,只好变卖机器和残存的原材料糊口,财力捉襟见肘,整个恤养院奄奄待毙。
新中国成立后,工商业复苏,募捐出现好的势头,加之人民政府的扶持,恤养院经济状况有了一定的好转,但仍入不敷出。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政府决定取消私立慈善团体,而由政府包办社会福利事业。牟平县人民政府于1951年10月正式接管了牟平恤养院,改名为牟平(生产)教养院。
牟平恤养院从建院到新中国成立,前后二十余年时间,共接收婴儿145名,孤儿267名,恤嫠137名,恤产、恤羸、恤残共49名。孤儿升入大学、参军的70多名,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
1956年,政府决定结束牟平县(生产)教养院业务,院中干部职员另行安排,数十名孤儿、婴儿、残疾儿童,转到烟台生产教养院,至此,牟平恤养院各项慈善事业画上了句号。
牟平恤养院坐北朝南,建有砖石结构的四层楼房三座,三层楼房两座,呈“目”字形格局,分前、中、后三进院,单体仿欧式风格,总体保持了中国传统四合院左右对称的布局,中西方建筑风格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建筑群内有楼房、平房共计299间。恤养院不仅提供住宿和基本生活保障,还设有礼堂、办公室等设施。恤养院前院为椭圆形广场,丛植花木。稍后建楼房一座,楼呈八角形,故称八角楼。上为礼堂,可容五百人。檐前有额,题“老安少怀”四字。主房后有东西楼厢四十四间,东为教室、图书室,西为学业成绩展览室、产品陈列室。接东西楼厢向北建平房十八间,作育婴室、职员室、厨房等。
牟平恤养院的建筑空间是一部凝固的历史。主楼二层砖木结构,局部三层,采用当时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技术,这种建筑技术的选择本身就反映了民国时期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特征。主体采用本地烧制的青砖,既降低了建造成本,又使建筑与地域环境和谐相融。木结构部分选用胶东半岛常见的松木,经特殊处理后具有较好的防潮防腐性能。地面采用水泥抹面,兼顾了耐用性与清洁便利。这些材料选择上的考量,无不体现着务实精神与地域适应性,是民国时期中国建筑本土化实践的重要案例。
新中国成立后,牟平恤养院几经变迁,最终成为牟平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博物馆特别设置了“恤养院历史常设展”,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和口述史料,全面还原了这所慈善机构的发展历程。展览没有回避战争时期的艰难岁月,也没有美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造过程,而是以客观平实的态度呈现历史的多维面相。这种尊重历史复杂性的策展理念,体现了当代博物馆学的人文关怀。
院内保存完好的1934-1937年运营记录显示,恤养院实行“教养兼施”,不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更注重技能培训。孤儿除接受文化教育外,还要学习木工、纺织等实用技能。抗日战争时期,尽管部分建筑被日军强占,但恤养院仍坚持开展有限的救助活动。1942年的一份工作报告中记载,工作人员冒着风险收留抗日军属和战争孤儿,并秘密为抗日武装提供医疗帮助,这使牟平恤养院超越了普通慈善机构的范畴,成为民族救亡的一个微观缩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院内设立了扫盲班和文化补习班,许多在此长大的孤儿后来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工人和技术员,他们的成长经历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社会变迁史。
多年来政府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对牟平恤养院遗址予以维护修缮。如今,院内绿树成荫,古藤虬髯,环境优美。大院内,有一棵近百年树龄的流苏树,每年“五一”前后即阴历四月,流苏树就开满鲜花,远看好似树上落满白雪,因称流苏为“四月雪”。牟平恤养院遗址现在成为当地的一大旅游景点。前几年,电影《西虹市首富》和电视剧《外交风云》的许多片段都取景于此。